“新冷战”已来,海湾地区的同胞们做好准备了吗? | 漫谈海湾
中国丝路通,是全球第一家基于微信系统的大型投融资并购项目交流平台,它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发布与搜索功能、强大的会员通讯录功能,解决了留项目——项目信息驻留问题,留人——群友流动性大问题。
这篇文章总体基调偏负面、偏悲观,不喜者可不必往下看。
——湾叔
新闻媒体的报道总会让我们以为某个特定时间段只会发生一件大事,比如从George Floyd之死引发的全球范围内的反种族歧视浪潮。因为事件发源于美国本土,连CNN都连篇累牍地以“American Crisis”为主题每天滚动跟踪报道有关情况,有人开始以“美国之春”来形容这一事件并展望其会对美国国内政治形势造成堪比“阿拉伯之春”之于中东地区的影响和冲击。
上周,我与三位阿拉伯朋友谈生意的时候聊起了这个话题,三人分别来自黎巴嫩、约旦和沙特,最终我们的看法基本一致:George Floyd之死及后续发酵会否对美国国内政治形势带去影响?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不能太过于高估,更不适宜用“美国之春”去形容它,因为事件无论如何发酵都不会产生“阿拉伯之春”颠覆现有政权那样的后果。
更重要的是,在中美关系不断交恶的当下,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在西方媒体的信息轰炸下,抱着“乐见其成”的姿态去观赏美国国内的乱局,会让我们变得麻痹大意,失去了对一些正在到来的威胁的足够警觉。
当美国国务卿Mike Pompeo前不久访问以色列搅黄了我们企业拟在当地承建海水淡化项目的消息公布后,我和我的同事说:开打了。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过6月2日的《Arab News》,当天有一篇专栏的标题是“China-US rivalry need defusing to revive global economy”,文章的观点虽无特别惊艳之处,主要还是强调要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避免被卷入大国间冲突沦为牺牲品,但要留意的是文章的作者名叫Abdel Aziz al-Uwaisheg。他是海湾合作委员会主管政治事务的资深副秘书长,也是与中海双方务实合作机制的海方牵头人。无独有偶,推特上有越来越多的海湾国家学者,比如Abdullah Baabood,和西方国家关注中国与海湾国家合作的学者们,如Jonathan Fulton、Camille Lons等人,都开始讨论或发表文章探讨一个话题:
中美关系恶化将给海湾地区国家带去怎样的影响?
在和Jonathan Fulton的谈话中,我很直白地将我的看法告诉给了他,即“新冷战”不是will happen而是is happening,中东地区将成为主战场之一。但我保留了一句话没说:海湾国家作为我们经略中东地区的支点,对此心知肚明的美国人必定会痛下杀手,穷尽各种手段对中海合作制造干扰阻碍。
说这番话不是为了骗点击量,更不是空穴来风、危言耸听。事实上,美国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可以重新翻看一下此前推送的一篇关于海湾国家数字经济的文章(疫情下的海湾地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文中后半部分明确提及美国对于海湾国家加强与中国合作向前者发出了赤裸裸的“威胁”。如果说这一威胁仅仅是泛泛的嘴炮,那么美国人的具体动作告诉我们,他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痛点在哪里。
5月25日,伊拉克一家名为mawazin news的阿拉伯语新闻网站发布了一则消息,引述某经济专家的话称美国人将借6月举行的“美国-伊拉克战略对话(U.S.-Iraq Strategic Dialogue)”会议之机施压巴格达方面取消与中国的合作协议(https://www.mawazin.net/Details.aspx?jimare=102017)。这个协议不是以色列海水淡化那种针对具体项目的商业合同,而是类似“石油换贷款”的资金安排协议,总盘子为100亿美元,是支持伊拉克政府开展重建,特别是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其重建的基础性协议,可以视作是两国未来合作的基石。美国人要动的就是这个基石。
6月11日,美国国务院公布了战略对话会议的联合公报全文(https://www.state.gov/joint-statement-on-the-u-s-iraq-strategic-dialogue/)。看过以后,虽然公报未曾提及中国,但其中仍有耐人寻味之处。首先是在公报第一段中提及双方在此次会议中依次谈及了安全与反恐、经济与能源、政治、文化等议题,在随后的展开内容中却改变了议题的排序,最先提到的是“经济与能源”。毫无疑问,这个议题是整次会议的重中之重。
而在“经济与能源”议题项下,美方抛出了他们的提议,即派遣经济顾问与伊拉克政府合作帮助其获得国际支持,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及相关公司的支持,帮助其推进根本性的经济改革。公报没有提及伊方的反馈,有理由相信美方试图以国际金融机构的资助取代中方的融资安排,但伊方对此仍有异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协议就此暂时安全了,因为公报结尾提及双方或要在即将到来的7月于华盛顿举行“战略对话会议高级别协调委员会(Strategic Dialogue Higher Coordination Committee)”会议。6月开过战略对话会议后仅仅一个月,就要将会议级别再进一步提高,能让美国人如此疾风骤雨出招,应该不会单纯地是配合拟议中的伊拉克新总理Mustafa al-Kadhimi访美那么简单。鸿门宴?或许这个比喻不那么恰当,美国人毕竟还要继续扶持这届伊拉克新政府,因此美国人极有可能是要提速施压打掉我们与伊拉克合作的基础性协议。
美国人为什么挑伊拉克下手?除了新政府上台,以及新总理本人的背景让他们看到了可乘之机以外,还因为我们在疫情期间对伊拉克提供的支援力度之大很明显地暴露了我们未来要加大对伊拉克投入力度的战略意图。伊拉克的重建前景、市场规模、资源储量等等优势显而易见,我们扩大与伊拉克的合作规模是无可厚非的。
至于为什么说海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会成为“新冷战”的主战场之一,原因在于当美欧等国市场逐渐对我们放下铁幕后,中东地区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对外合作的沿线重点地区,且其重要性较“新冷战”之前更为突出。从“一带一路”及其延长线来看,东南亚地区情况很复杂,南亚地区因为印度的抵制和其他一些国家算不上成功的项目也难以实现突破,中东地区虽然因长达百年之久的乱局而号称“火药桶”,但海湾地区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避风港”,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储量对我们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非凡,各国的经济转型规划为我们开展产能合作、转移过剩产能等提供了落地选择,迪拜、多哈等全球航运枢纽及辐射欧洲、非洲还赋予了该地区突出的区位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海湾地区积攒下的石油美元财富使之成为难得的现汇项目市场,理论上能够赚取到真金白银,这与我们同样大力耕耘的非洲市场有很大不同。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在非洲的合作不成功或不赚钱,不否认有不少企业和个人通过与非洲的贸易、投资、承包工程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回报是资金从我们自己的左兜转移到右兜的把戏,也就是说,一些看似回报丰厚的项目实际上是赚的我们自己的钱。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海湾地区承包工程项目的利润点往往是个位数,而在非洲可以做到两位数。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企业在海湾地区实施项目赔了钱后,会在“吸取教训”后改用其在非洲子公司的名义签署海湾地区新承揽项目的商务合同。很简单,就是为了账目好看。
那么,海湾地区的钱真的那么好赚么?当然不是,“走出去”政策实施之初,我们的工程企业在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市场都从分包做起,做些土木工程赚点辛苦钱。最具标志性的转折出现在2009年,那个让人唏嘘不已的“麦加轻轨项目”。这个项目算是我们企业转型成为总包交的一笔十分昂贵的学费,但也算是“走出去”所暴露问题的集大成者。如果所有企业都能认真研究这个案例并真真正正地吸取教训,过去十年时间里有很多新项目的问题本可以避免。更不应该再出现如今某项目赔了上亿美元要靠国内母公司卖地填窟窿的悲剧,更悲剧的是这个项目还在疫情期间一度出现大量病例,堪称灾难。
随着“新冷战”的到来,我只能说做承包工程的企业会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在美国加大对我们全方位封锁后,我能想到的三个行业领域可能会遭受较大影响。首当其冲的是石化。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企业在很多行业领域都实现了突破,能够以总包身份承揽海湾地区的一些超大型项目,但似乎唯独石化领域一直是难以挤入的禁区。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仍然停留在分包阶段。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和一些企业负责人聊起过,比如我们和韩国三星、现代甚至台湾中鼎这样的前辈相比差距有多大,或者说难以取得突破的症结究竟在何处?听到最多的是在这个行业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如果说“新冷战”前,美国人的知识产权门槛已经客观存在,那么在当前形势下,这个问题只会愈发严重,几乎可以说从根本上阻绝了我们企业作为总包方承揽海湾地区石化项目的可能性。
相似的问题还会发生在太阳能发电领域。虽然我们的企业在过去数年成功拿到了迪拜等地的多个太阳能发电项目合同,似乎成为了该行业市场最主要的玩家之一,但要清醒看到的是这些项目无一不是光伏发电项目,在这个细分领域我们的确有着极强的竞争力。不过在光热发电方面,我们的技术水平仍有差距,迪拜的那个项目核心技术和装备来源于何处,知情人自然心知肚明。还有一点在于,我们在电力行业拿到的很多合同都与一家公司密切相关 - 来自沙特的ACWA Power。这家企业在其开发运营的很多IPP项目上捆绑我们的企业作为其EPC承包商,一方面在于对我们相关企业的熟捻,另一方面则在于他们利用了我们企业间的内部竞争不断压价,保证了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但在美国施压封锁的背景下,我们的企业是否还会如前那样风光,前景并不明朗。我们的金融机构迄今并无任何针对海湾地区市场特点的融资政策,也使得诸多承包工程企业难以发挥出EPC+F的组合拳优势。
除了上述两个行业领域外,还有一个面临极大阻力的是核能。美国在这方面对我们的封锁早在数年前就已开始,主要针对的就是沙特计划上马的核电项目。早在2018年,美国就以其《123协定》和所谓的“黄金标准”试图约束沙特对核能合作伙伴的选择,并致力于从产业发展规划这一阶段就为中沙核能合作设置阻碍或限制条件,在核燃料供应和循环等方面利用排他性条款抵消我们企业在全方位产品和技术服务、有利融资条件等方面的较强竞争力。当年10月,美国核安全局针对我们的核工业发出禁令,对与我们开展民用核能合作提出了诸多具体限制条件,并具体对中广核集团等实施出口限制。如今,美国人对我们企业的围堵遏制只会升级而不会有任何弱化。
上面讲到的是承包工程领域,那么贸易、投资领域会否有所不同?考虑到中海贸易结构,这方面应该暂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海湾国家在此次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经济陷入低迷,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消费水平。如果当地经济低迷的状况长期持续,这些国家公民的可支配收入将不可避免出现下降,旅居当地的外籍人口也会出现撤离潮,进一步挤压了我们与海湾国家在油气以外的一般性货物贸易扩大空间。也许有朋友会认为可以通过电商等模式寻求突破。的确,以浙江某企业为代表在沙特等国进行了较大布局,还获得了移动支付牌照,电商也的确有助于降低一些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海湾地区人口规模即便保持如今的增速,其上限仍然无法与埃及等地区人口大国相匹敌,且人口增长会否进一步导致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降低也是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另外,此次疫情爆发在海湾地区存在挑起“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的倾向,无论排外与否,这些国家都更为内顾,更加倾向于支持本土企业的成长。电商行业的技术门槛不高,我们现在做得较好的企业能否在与Noon、Souq这些当地对手的竞争中保持住相对领先的身位,也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更遑论浙江那家企业近期好像也比较挣扎,相关负面消息偏多,而且2018年就宣称即将上市却迄今未能实现,这本身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再说到投资领域,我只想挑两个点来简单说一下。一是国家电网去年收购阿曼国家输电公司(OETC)的案子想要在未来复制会很难。除了美国可能以国家安全等理由对海湾国家进行恫吓干扰以外,当地可能出售股份的企业作为标的物,其估值因近期经济低迷会有较大波动,增添了我们企业作出决策的难度,再加上国内同样银根紧缩,对外投资不再能像以前那么游刃有余,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对类似的投资合作项目构成阻碍。二是我们企业在海湾地区金融市场挂牌融资或成为美国人打击的目标。中概股在美国的丑闻和这件事并无直接关联,但美国人会注意到迪拜、阿布扎比有可能成为我们企业海外融资的新兴通道,有可能以相关丑闻等为借口抹黑我们企业在海湾地区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甚至直接动用监管手段“胁迫”迪拜、阿布扎比等地的金融机构向我们企业关闭大门。
最后再补充说一点关于中海自贸谈判的看法,我在不止一篇推送文章中表达过对于谈判前景的悲观看法。如果说之前的悲观主要来源于海湾地区近年来的糟糕内部政治生态,最近的悲观主要来源于沙特的一系列单方面做法。前段时间推送的一篇文章有提及压垮海合会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可能并非来自于政治,而是经济。沙特继将国内增值税率由5%提高至15%后,还单方面宣布大面积提高进口关税,打破了海合会的统一关税安排。提高进口关税最直接的考量显然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在此之外的另一个隐性考量则是通过关税壁垒扶持本土产业的发展。这当然符合沙特的国家利益,契合“2030愿景”的转型发展目标。可惜的是,沙特的这个隐性考量同样也将是阻碍中海达成自贸协定的因素之一。因为我们的工业体系完备,工业制成品一旦享有免税待遇,必将对沙特本土薄弱稚嫩的相关产业构成一定冲击。在沙特等国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背景下,围绕保护本土产业这一问题的争议只会愈发尖锐。如果美国人从外部再施加额外的政治、安全等压力,这项断断续续快16年的谈判未来达成协议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说了这么多,最关键的问题是,面对“新冷战”的来袭和美国的围追堵截,我们怎么破?
坦白讲,如果延续我们的现有做法,我是近乎绝望的。要想在这个未来的主战场上赢得上风,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要集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学界、媒体甚至华人华侨等各个层面的合力。很遗憾,仅以信息沟通这一个具体领域来看,目前各个层面均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彼此间的信息共享近乎为零,难以实现互相支撑的效果,最终结果就是各自为战。
也许有朋友会说,万一中美关系实现转圜了呢?的确存在一定可能性,哪怕我认为短期内是微乎其微。不过试想一下,如果是Joe Biden上台,未来四年局面或许不像现在这般不堪,但在共和、民主两党在对华策略上形成跨党派共识的大背景下,“新冷战”短期内烟消云散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样的话,我们被动等待美国国内出现变化,至少也要八年以后了。那时已经接近2030年了,这是外界普遍预期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即将到达顶峰的时间节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在今年年初预言,如果海湾国家不能推动改革的话,沿循当前发展模式至2034年前将耗尽所有的外汇储备财富。这意味着,迄今未能实现转型的海湾国家,其黄金期或许已经临近尾声,留给我们的时间不过十年左右。
如果说以史为鉴的话,今年是中沙建交30周年,想想当初为什么会在当初那个时间节点上突破僵局实现建交?想想东风导弹军购案对两国建交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再回过头来思考下,我们如何突破美国可能在海湾地区收紧的“包围圈”,或许关于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答案也就一点点浮现出来了。
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第一。只要能够找到中海利益的交汇点,或者说是海湾国家的痛点,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安全的、文化的,双边合作的纽带就可以变得更为牢固。
结尾说几句题外话,今天这篇内容的总体基调偏悲观、偏负面。大家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我只是抛出了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希望对大家有所触动,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做好准备,哪怕只是思想上的准备也好。我相信大家都是爱国的,都是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当“新冷战”降临到海湾地区这片战场上时,没有人会是独善其身的旁观者。一旦走上战场,我们可以选择不成为与敌人正面交锋的战士,但也决不能成为炮灰。为此,我们至少要对敌人的动向有所警觉,尽一切可能搜集信息去了解分析敌人的举动。说到此,此前推送的一篇文章关于中国抗疫在沙特媒体报道中的形象,被以莫须有罪名给封杀了。我和朋友后来聊起这篇文章的时候都倾向于认为文章作者可能有CIA背景,文章内容本身对我们颇有捧杀意味,或许是一颗糖衣炮弹也难说。但我们的有关部门或个人却选择封杀它,而不是让更多人看到它、分析它。我想,在面对敌人的种种手段之时,假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最愚蠢的决定,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在战场上不沦为炮灰只能说是走了狗屎运。但谁能永远走狗屎运呢?
编者注: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有些负面悲观,本身也是有些自杀式的,或许最终结局同样会被封杀。在此先和大家打个招呼吧,如果更严重到被封号的地步,我不会像王先生当初那样重开新号,以后也不会再向大家提供关于海湾地区的公共产品。好在头条号上,大家还是可以找到“湾叔”,如果有企业愿意来咨询关于海湾地区的问题,可以留言给“湾叔”。做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很累,希望大家对此给予理解。
长
按
关
注
海湾译读
ID : Understand_Gulf
再造《译读海湾》,继续做海湾政经信息的最好平台
文章很好,打赏犒劳作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