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分两批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5亿元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

中国丝路通,是全球第一家基于微信系统的大型投融资并购项目交流平台,它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发布与搜索功能、强大的会员通讯录功能,解决了留项目——项目信息驻留问题,留人——群友流动性大问题。


记者23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为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分两批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5亿元,用于补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据介绍,资金重点支持一批全局性、基础性和长远性项目,一是直接关系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如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综合保税区监管设施等风险防控设施;二是崖州湾科技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洋浦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功能区的配套基础设施、科技平台项目;三是聚焦旅游业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基础;四是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支持海南省人民医院医教协同等疫情防控补短板项目。
据悉,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持续加大对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6月22日晚上,一条国办发文在外贸人的朋友圈火了。
这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让不少“犹豫转”的外贸企业下定了转的决心,也让一些“加速转”的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球贸易遭遇罕见重挫。在2020这个极不平凡的年份,中国外贸正在深度变革。
最明显的变化,恐怕是线下转线上。
这几天,“网上广交会”让全球外贸人眼前一亮。大约2.6万家外贸企业走上“云端”,全球参展商、采购商足不出户谈生意、做买卖。
线下转线上,不是对传统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全新的结构设计和流程再造。外贸企业齐上线的背后,是新技术、新平台以及新营销、新服务的有机融合。
大家如果到广交会官方网站上看看,很可能大吃一惊、大开眼界。直播带货很多人都熟悉,但大家可能没见过,成千上万家外贸企业同时在线,用英语全天候向“歪果仁”带货。
而他们带的货,既有挖掘机这样的大件,也有葵花籽这类小东西,不少产品来自贫困地区。
对许多外贸企业来说,成不成交暂且不说,能把拥有63年历史的广交会整体搬上“云端”,已经非常了不起。
“通过广交会平台的导流作用,我们公司自己的网站迎来专业客户成倍地注册增长,这意味着我们的潜在订单越来越多。”浙江旭日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庆国说,“外贸企业‘上线’,是疫情之下的现实需要,更是我们谋求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对一家外贸企业如此,对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最近,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助力“线上外贸”。比如,就在6月13日,海关总署对外发布公告,决定在北京、天津、广州等10个地方海关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监管试点,新增两个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方式代码。
我国外贸的另一个显著变化,体现在出口转内销。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至32%。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景气指数继续下挫到87.6,成为这一指数推出以来的新低。
跨境贸易不好做,各国各家都一样。
但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有14亿人口的国内大市场。如果能更好激发国内市场潜能,打造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那么我们的外贸企业不仅能活下去,还能活得好。
事实上,中央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内外贸有效贯通”。
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统筹内外贸发展”,并对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缴税等作出相关部署。
6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明确“部署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
这次国办专门发文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从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促进“同线同标同质”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障等方面作了清晰部署,并且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
一些外贸企业告诉记者,之前说转内销,但想到随之而来的税收监管、质量标准等衔接问题就有点头大,难免不想转、不敢转、不愿转,现在不是说完全没有顾虑,但至少愿意奋力一搏。
再有一个显著变化,体现在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随着疫情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对外贸企业来说,有些面临订单短缺的“冰山”、有些面临原料供应不足的“高山”、有些面临融资难题的“火山”……
市场越冷,越要抱团取暖。记者调研发现,有的外贸企业以地域为单位抱团,有些以产业链供应链为抱团依据,出现了“共享订单”“共享工厂”“共享工人”等现象,有效共同抵御风险、降低成本。
加快出口退税速度、扩大企业信贷规模、依托大型电商平台加强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直贷业务、提升中欧班列等货运通道能力,支持稳定国际供应链和复工复产……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的一系列部署,始终锚定稳住外贸基本盘,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在支持培育贸易新业态中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而这些,正是处在深度变革的中国外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着力帮扶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从政策层面对疫情下受到冲击的外贸行业进行调控。受疫情影响,不仅仅是中国市场,各国间的贸易交流都无法“独善其身”,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均发生了改变,贸易的区域化、本土化趋势明显。
面对新形势,外贸企业应如何适应新变化、提高竞争力?
由“外”转“内” 政策扶持外贸企业渡难关
今年的疫情,让外贸企业实实在在“渡劫”,进出口贸易受到冲击。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1.5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4.9%,降幅和前4个月持平。出口6.2万亿元,下降4.7%;进口5.34万亿元,下降5.2%;贸易顺差8598.1亿元,减少1.2%。
对此,《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的提出,从政策层面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意见中提出三方面举措,从贸易流程、销售渠道、资金服务等方面“稳外资外贸”:一是支持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强调简化出口转内销产品认证、办税程序,并加强知识产权保障。二是多渠道支持转内销,对接电商平台,开展出口产品转内销专题活动等,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三是加强信贷保险和资金支持,为外贸企业做好资金支持。
针对实施意见的发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彭波表示,当前,国际上疫情日益严重,供应链严重受损,需求大受影响。在此背景下,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一是缓解出口企业商品卖不出去的问题,二是缓解国内市场可能面临的供给不足问题,三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建立,一举多得。
区域化本土化或成趋势 国内市场被聚焦
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供应链的环节出现变化。随着全球供应链的缩短,在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上,各国都更加依赖国内市场,外贸公司和代工企业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会越来越小。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给全世界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亚琼在某次论坛的专题活动上曾表示。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成政珉认为,全球供应链的缩短,使得区域化、本土化成为全球化的新趋势。对于中国的外贸企业来说,如何在新的体系里完成自我增值、找到自己的位置将是需要摸索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
面对这样的形势,外贸企业该如何应对?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积极利用好国内市场,准确把握国内市场需求,成为当下外贸企业的重要功课。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据统计,过去十年,全球四分之一消费增长来自中国市场,而且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对消费仍有需求。“过去因为国内市场不够强大,收入低,所以只能利用劳动力去开拓国外市场。现在,国内市场很大,消费能力正在崛起,因此可以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同时,企业需积极关注对接上下游,发现新市场。有地区通过开展对接会,实现企业上下游直接的交流与合作。
但是,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仍然面临不少困境。对于外贸企业经营者来说,转型做内销是一个选择,但这条路并不好走。“内销周期短,资金轮转快,市场接受度需要从零开始培养。最大的问题就是渠道问题,因为各个头部资源都已被垄断。”某生产鞋类产品的外贸企业经营者表示。
有业内人士表示,外贸公司转内销很困难,内销竞争十分激烈,不像做外贸时只要按时按量按单子完成就可以。
因此,对于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切实了解国内市场,乘政策“东风”的同时,积极拓展新渠道成为关键。


文章很好,打赏犒劳作者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