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丨特殊时期,中韩开了一次特殊会议
中国丝路通,是全球第一家基于微信系统的大型投融资并购项目交流平台,它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发布与搜索功能、强大的会员通讯录功能,解决了留项目——项目信息驻留问题,留人——群友流动性大问题。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中韩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
特就特在,这是疫情发生以来,中国首次与外方在线下“面对面”召开政府间经贸合作机制会议。此前,无论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还是金砖国家经贸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特别峰会,都是以线上“屏对屏”的形式举行。
中韩为何要如此郑重其事地见面?双方究竟谈了些什么?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依然步履蹒跚。从最近主要经济体陆续公布的二季度经济报中可见,不少国家经济都因疫情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走出深渊所需要的时间可能远超预期。
考虑到疫情很可能会与人类长期共存,尽快找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国与国开展经贸合作的新办法,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仅是短期内提振经济增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需要,更关系到能否尽早适应“后疫情时代”,能否在世界大变局中占据先机,赢得主动。
此次中韩经贸联委会专门以面对面形式举办第24次会议,就是为了这事。
面谈有必要,也有条件。现在,中国抗击疫情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韩国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据最新数据,截至当地时间3日零时,韩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已再次回落到低于30例的水平。
两国还率先开通了重要商务等人员往来“快捷通道”。按规定,相关人员履行对方国家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后可以申请签证,经健康检测、检疫检测合格,就可以进入对方国家,开展正常活动。这都为双方恢复线下经贸交流预备了有利条件。
此次会议期间,中韩达成了一系列经贸合作共识。每一项共识背后,都是给两国企业满满的利好。
例如,双方同意继续深入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韩国“新南方”、“新北方”政策对接合作,积极推进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
中韩自贸协定现在已经实施四年多,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官方数据,得益于该自贸协定,仅山东一个省企业2019年进口减税就多达44亿元,享惠进口额634.6亿元,同比增长3.7%。
因协定效果良好,2017年12月文在寅总统访华期间,中韩双方宣布启动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截至目前,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共进行了六轮。在推动双边贸易复苏日益紧迫之际,预计今后谈判将加速推进,企业也有望享受更多政策红利。
此外,双方还同意挖掘更多贸易领域和潜力,积极组织各类经贸促进活动,为两国企业搭建更多贸易平台。
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但受疫情影响,两国贸易有所降温。据中方统计,今年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为9227.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其中中国对韩出口同比下降2.1%,自韩进口下降3%。
长期以来,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贱金属制品和化工产品为主。分析人士认为,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改变,催生了不少新需求,中企可抓住机遇拓展新品类,寻找对韩出口新空间。
在投资方面,中韩也提出了新的合作方向。两国一致认为,中国正在推进“新基建”,韩方也推出“韩国版新政”,两者十分契合。双方要加强对接,共同推动以产业合作带动各领域贸易投资合作,培育“后疫情时代”两国经贸合作新增长点。
中韩相互投资势头一直不错。韩国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国,中国是韩国第二大投资对象国。据中方统计,截至2019年底韩国对华实际投资累计已达825.8亿美元。
目前,新基建正吸引越来越多外企“跑步”入场。微软工业物联网国际加速器落户大连;英特尔在南京推进未来科技智慧中心建设;西门子与乌鲁木齐政府共建中欧数字化工业新基建创新基地……不少跨国公司都将新基建视为“掘金”中国市场的难得机遇。
在此情况下,中韩如加强“新基建”与“韩国版新政”的对接,不仅两国企业都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中韩相互投资也有望再上新台阶。
此次会议的特殊之处还在于,这是一次“探路”的会议。
商务部亚洲司负责人表示,中韩率先面对面召开经贸联委会,推动逐步恢复政府间经贸领域交往与合作,彰显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意志,向外界发出了中韩两国坚定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明确积极信号,对区域乃至全球经贸合作恢复与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既然是“示范”,那么今后更多类似的经贸合作方案可期。如该负责人所言,今后将积极探索与有关国家加强恢复经贸交流的可行性方案,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正能量。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表示,疫情之下,加强区域合作已成大势所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努力畅通国内产业和商业循环的同时,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抗疫情、保经济的深入合作,不仅将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也将为一个健康、安全、和谐有序的全球化增添新动力。
相关链接:
来源/国是直通车
责编/曹家宁 审校/陈晓宇 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文章很好,打赏犒劳作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