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形势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做好至少3年的准备(深度好文)
中国丝路通,是全球第一家基于微信系统的大型投融资并购项目交流平台,它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发布与搜索功能、强大的会员通讯录功能,解决了留项目——项目信息驻留问题,留人——群友流动性大问题。
未来几年,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与经济形势?一场轰轰烈烈的牛市,会来吗?企业、普通老百姓又该如何自处?
今天,创业黑马学院与你分享一篇来自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对这些问题的最新研判,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口 述:管清友
采 访:徐悦邦
来 源:正和岛
01
我们处于历史的转弯处
今天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从千年的历史维度来看,公元元年到现在的2000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总体是震荡上升的。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占比在16%左右。
而早在1820年,嘉庆25年中国在全球的占比就已经达到40%了。也就是说,直到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占比还没恢复到最辉煌的时候。当然,这只是从占比一个维度来看。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经济质量还是最重要的。
这主要是在晚清鸦片战争后,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比例逐渐缩小;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恢复,占比一步步扩大。
回顾改革开放的40余年,中国一直在超越:1978年全球排名第12;1993年超过俄罗斯,全球排名第10;2010年超过日本,全球排名第2。我自己分析,也就是在这一年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和关注。
中国现在的GDP相当于美国的67%,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在经济总量上,我们大概率会在2029年或203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可以说,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是可以预见、想象的。当前中国正处于历史的拐弯处,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国际上,全球化和金融危机后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全球分化,分化必然带来严重的分配不公问题。一些国家内部改革很难看到希望,国内社会撕裂十分严重。做不大蛋糕,就必然到外面抢蛋糕。
逆全球化的状态已经形成。我个人是把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看作是从1991年苏联解体后形成的这轮全球化的终结。
按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奥的说法,当前全球前景并不好,人类可能面对比二战时期更差的世界格局和环境。我是同意这个看法的。
而在国内,现在确实处于领导人所说的“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变迁的重要时期。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减速期,再加上疫情短期的冲击,它势必会造成一批企业的受创、破产,就业压力增加,实际收入水平的增速减缓,以及一些脆弱群体出现生活困难。
道路是曲折的,光明的前途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未来3-5年,我们依然需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强化“底线思维”。
新冠疫情是千年未有之大危机。它就像在经济运行的机器上撒了一把沙子,这个沙子的颗粒是特别大的,你无法完全消除。
过去几年,中国有许多趋势是一直在进行中的,疫情加速了这些趋势:
1. 中美关系恶化
疫情爆发后,大家就在讨论说,未来是不是会形成“平行世界”,中美之间的联系弱化,各有一个朋友圈。
2. 价值观、理念的分化
互联网对全球的影响一直在加深。一方面它导致信息的传递更快、更便捷。信息贫困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比如今天大山里的人和北京城里的人大家都用的智能手机。
但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有人说就好像青蛙坐井观天,本以为有了互联网后就能够出去看到天空,结果发现不是,而是把一帮人都拉到了井里,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有了强化的共识,同时认为井外的事情都是错的。
互联网并没有使得不同社会群体间更加容易达成共识,而是相反,社会的分层更加严重,甚至可以说不是利益不可调和,而是价值观、理念不可调和,更容易产生更多非理性行为。
3. 人口结构大幅变化
人口大变局是逃不掉的长期力量。第一是人口拐点渐行渐近,从总量上看,人口净增速是明显放缓的。联合国预测2027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但我们真正担心的问题倒不是劳动力红利的消退,而是人口结构大幅变化。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之后降幅显著加快,尤其是15-24岁的“小鲜肉”减少最快,近3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
中国也正在老去,1966-1974年是中国第一次人口高峰,大概有2.94亿人出生。这个群体将在未来5-6年里逐渐步入老龄化。
4. 地产逐渐饱和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20年大的房地产周期中,增长斜率非常陡峭。现在我们户均住房已经达到了1.5套,住房拥有率高达96%。
而从需求端来看,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刚需人口的下降,房地产行业确实将会从一个高速增长期步入到平稳增长期。
5. 全球经济步入减速期
2008年以后全球的量化宽松,实际上无形中加剧了贫富差距。因为宽松政策天然地是有利于富人的。再加上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之间利益分配的巨大差异,一些国家内部的利益出现了巨大冲突。
客观地说,从增长速度来看,未来10年将会是一个减速期。
因为从全球经验来看,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普遍经历了减速的过程,没有国家能逃开,中国也不例外。
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全球经济减速期平均时间为20年,最终稳定在3%左右。
而中国经济增速从2009年起就步入了换挡期,目前刚刚走过10年,GDP增速从高点14.2%下降到了6.1%,也就是说,至少还有10年左右的减速期。
领导人提出“经济新常态”这样的重要判断,是实事求是的,是对中国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合理、精准判断。
而我自己理解这个减速期,有所谓坏的减速,也有好的减速。前者就是经济速度在下降,经济质量没什么提高,产业结构也没有升级,陷入一蹶不振的状态。
日本在1991年经济泡沫破裂后,人均GDP水平徘徊在3-4万之间,相当于高位横盘。很多人把这称为东亚国家的“内卷化”,进入天花板,没法突破了。
假定我们会陷入到一个所谓“停滞”的状态,那肯定也更希望是陷入到一个高维度的停滞,而不是中低维度的停滞。
所以,我是希望中国能够在减速期真正地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像体制机制、生产要素的改革,使得人均GDP水平有一个稳步的上升,产业结构、贫富差距改善,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就像领导人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觉得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
02
牛市来了?现在已到中后期
在这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股市最近却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很多朋友就问我,牛市是不是要来了?
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什么是牛市。你从不同角度看待市场,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过去半年创业板涨了近50%,2019年涨了44%。
严格来说,牛市其实早就来了。从估值这个角度来看,牛市已经持续1年了,大量板块的估值水位上涨到了历史最高峰的95%以上。
在科技、生物医药等板块,很多公司股价都翻10倍了,翻倍的股票比比皆是。
这轮牛市显然跟基本面没什么关系,因为经济和盈利都在下行,主要是资金和情绪推动的。但树不能长到天上去,估值永远都还是有一个基准的。
当下其实已经处于牛市的中后期了,情况更像2015年的后半段。而且走得比当时还要快、还要急,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了,很容易造成集体非理性的局面。
就像段子所说的,在熊市凭专业能力赚到的钱,在牛市里都亏回去了。牛市很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绞肉机。
这是我们从一两年的时间周期来观察市场。
但如果从10年的维度,或者从改革的维度来看,未来我们是有可能步入到一个大牛市中的。
因为我们确实到了老百姓资产池“腾笼换鸟”的阶段。
过去20年老百姓的主要资产是房产,未来10年里头,我们会发现不动产的比例在缩小,金融资产的比例在提升,取代楼市是有可能的。
但要想实现,实际上是有两个前提条件的:
1. 股市一系列的基础制度设施更加完善
必须创造出一个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
大家都知道,中国股市有一个特点,炒股票的大多是赚不到钱的,只有极少数赚钱,发股票的才赚钱。
因为我们的监管制度、交易制度就决定了它发股票才赚钱。
这里有个历史沿革和路径依赖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发行制度是从审批制到核准制过渡来的,依然需要证监会去发行、去同意股票上市,而不是监审分离。
这样的话,企业上市周期是很长的,天然是很稀缺的,所以许多股票一上市就连续出现几十个涨停板。这种发行制度,决定了它肯定是高估的。
同时,我们现在的交易机制仍然是一个受约束、扭曲的交易机制,所谓10%的涨跌停限制导致了买卖双方无法实现均衡。
而许多原始股东,他们拿到这个股票的价格可能是上市价格的50%、甚至是10%。这个交易本身是不公平的。
所以,很多时候,股市的火爆不过就是一个繁忙收割的场景。
另外,在这个资产池的置换过程中,还需要一个条件——不断创造新的增量资产。
有人讲“IPO牛”,这是有可能的。一方面,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政策都是比较友好的,整个流动性相对来讲是宽松的。
这时如果有持续的、新的增量资产进入到市场中,并且它能够按照升维的监管发行、交易制度来进行,确实是有可能达成一个大牛市。
我们在里头是可以找到性价比较高的资产的。中国投资者也可以开始真正地分享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分享到企业创新的红利。
但在这两个条件都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当下这种资金推动型的牛市贻害无穷,宿命都是很惨烈的。2015年股灾殷鉴不远。
可以预见,这一波是外资割散户的韭菜。
这种资金推动型的牛市,对许多投资者来说,就是个大的绞肉机,看起来好像是经历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市场行情,结果到最后发现亏得连裤子都没有了。这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我觉得对于老百姓来说,一定要认识到:
1)普通股民冲进股市,相当于拿着大刀长矛,冲进了重机枪阵地。有点经验的股民,不过是换成了驳壳枪而已。
千万不要低估了股市的风险。不要觉得自己当不了韭菜、别人都是韭菜,“击鼓传花”一定不会砸到自己手里头。
2)永远要有估值意识,树不能长到天上去。
3)建议大家弱水三千、只取半瓢,不要贪杯。
4)要用买大白菜的心态去买股票。我们很多投资者在菜市场买菜都斤斤计较,甚至锱铢必较。为什么买股票,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就进去了呢?
而对于监管层,我建议一方面尽快地推动监审分离;第二个就是尽快地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注册制。
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就是依然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在管理一个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市场。
就像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说的,我们的监管充满了“父爱主义”。这些年来,确实让大家看到:不该管的事儿天天管,该管的事儿没管好。
所以从监管的角度来讲,真的要加快推进注册制这种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限制和扭曲。但在这之前应该有一个过渡方案。
我个人主张在充分做好风险提示的基础上,尽快恢复T+0(能够当天买和卖)和进一步放大涨跌停板的幅度,以及完善做空机制等。让投资者真正在风险环境适度的市场中,为自己的投资负责。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市场它永远是一个什么呢?不是说戴着镣铐跳舞了,因为戴着镣铐跳舞,你还知道一个镣铐是绑在脚上的。
现在是一会绑脚,一会绑手,一会绑这,一会绑那,这个市场就严重地扭曲了。
03
未来几年,我的几点研判、几个建议
加入黑马实验室,对抗不确定性
文章很好,打赏犒劳作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