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频频发话,新冠之后,一个重大转向出现了
中国丝路通,是全球第一家基于微信系统的大型投融资并购项目交流平台,它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发布与搜索功能、强大的会员通讯录功能,解决了留项目——项目信息驻留问题,留人——群友流动性大问题。
编 辑:一 一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3个月内,高层频频发话
一场重大调整已经来了
继新冠疫情、中美脱钩之后,2020年的第3个高频关键词出现了:
双循环。
短短3个月内,中央已经至少4次在高规格会议上,提及“双循环”:
“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最近一次,就在几天之前。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我们看到“双循环”的重要性,绝不仅仅在于出现频率之高,关键之处是中央给“双循环”下的论断:
“这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过去,中国旧的发展格局是“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已经用了40多年,不是说改就能轻易改的。
但现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经替代了此前沿用几十年的旧格局。
图源:视觉中国
现在提出“双循环”,有何深意?
中央谋划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到底有何深意?为何是现在?释放了哪些信号?
1. 不要再误读“双循环”
关于“双循环”,外界曾有过不少误解、误读:
有些人简单地把“国内大循环”看作是“出口转内销”,担忧中国经济将因此停止开放、停下改革开放的脚步,重新回到“闭关自守”的状态。
更有甚者,甚至调侃说“内循环就是闭关锁国,回到改革开放前的状态。世界上内循环搞得成功的国家有朝鲜、古巴、伊朗”。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针对上述疑虑已经旗帜鲜明地给予了回应: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其实,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处在内外交融的循环之中,只是循环程度不同而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则认为,“任何一个强国,一定是内循环的经济占GDP的80%以上,外循环经济占20%。
欧美几个国家如此,日本现在也如此。日本曾经外向经济占40%,但真正成为世界第二后,实际上内循环经济占到了80%以上。”
所以,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重视和强化“国内大循环”,并不意味着脱离“国际大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2. 是战略抉择,而非应急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用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但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外贸依存度过高、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等等。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双循环”战略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最大的战略,是中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轴”,是战略抉择而不是应急措施。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规律显示,发展水平到了一定阶段后,都要逐步从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
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美贸易摩擦、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需求萎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往出口导向的高速增长模式,已越发不可持续。加速转变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再加上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经济体,拥有一个中等收入群体达4亿人的统一市场,更有必要和可能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循环。
3. 用“挂钩”应对脱钩
强化“内循环”,并不等于对外脱钩。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联系已经极其广泛而深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
现在经常有些声音说,“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了,美国再继续施压,大不了不玩了”“我们自己也能过得很好”。
客观地说,如果不参与国际循环,纯粹自给自足,中国的日子肯定没有今天好。
就像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所分析的:
一是从资源的角度来说,2019年中国从国外进口了10.69亿吨铁矿砂,对外依存度超过80%;中国的锂、钴矿石对外依存度约70%;大豆对外依存度约86%,等等。
二是从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角度,据海关数据,2019年中国进口了3040亿美元的芯片,预计2020年仍将进口3000亿美元以上。许多关键零部件还严重依赖进口,存在着“卡脖子”的现象。
一旦离开国际循环,中国不少产业将难以转动,甚至是停摆失灵。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也已经离不开中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还有着全世界最广泛和强烈的企业家精神。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7月外商在华新设企业达1.88万家;中国商品出口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份额,约为14%左右,还在增加;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不断增加,等等。
所以说,扩大内需不等于放弃外贸,形成国内大市场更不等于放弃国际竞争。
不是因为“内循环”就有机会,是因为“循环”和“以外促内”,以开放促市场化改革,中国才有新机会。
一个总体的趋势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不会和世界脱钩,而将是更大的挂钩。
国内经济面前的3大挑战
目前,至少有这么3个挑战,摆在中国经济面前。
而“双循环”与其说是对外部压力的一种回应,不如说是中国经济的一次重大超越。
1. 能不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
黄奇帆曾表示,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中国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但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如果政策不当,掉回“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
而转型的主要含义是,由过度依赖外需向更多依靠内需变化,以及支撑这一过程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还不够大,下一步中国“国内大循环”主要需求的来源,就在于扩充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2. 能不能摒弃短视的机会主义?
要促进“双循环”,中国还要更大力度地开放市场,更好地包容国际经济要素流入中国、扎根中国,由此提升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的竞争水平。
在过去40年,不少中国企业是由机会驱动的,企业和团队很大程度上只是企业家获取成功与财富的一种工具。
然而,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企业因机会而活也会因机会而死。
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刘东华认为,在打造“双循环”新格局中,企业家必须从原来外部的机会驱动、资源驱动转向内部的创新驱动,专业主义、工匠精神驱动;企业必须从原来的机会主义转向顾客主义、长期主义。
3. 能不能不再被“卡脖子”?
尽管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经占到GDP的2.2%,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但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领域,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长期徘徊在5%,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多为15%-20%。
根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显示:
“双循环”旨在打通影响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任督二脉”,补齐中国经济的薄弱环节。
从全球大国兴衰历史看,得制造业者得天下。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之后,差不多半个世纪,就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国。
马光远认为,美国打压中国的实质就在于打垮中国的制造业。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美国人发现,在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之后,美国创新的基础荡然无存,没有制造,创新力枯竭。
中国未来的创新,一定要围绕制造业的创新展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复杂性。
所以在技术创新层面,“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就是彻底告别过去引进技术、模仿发展的模式,在高端技术和关键环节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在关键设备和关键环节上实现自主创新。
历史的押韵:2020与1913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相似的韵脚。
2020年,中国经济迈向“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巧合的是,在1个世纪前的太平洋彼岸,美国经济也曾走向“双循环”。
美国“双循环”演进的3个阶段
图源:Fed以及FT中文网绘制
美国经济在“双循环”阶段,迎来了新一轮演变,从新兴大国一跃而成一流强国。
而2020年中国经济“双循环”,与1913年前后美国经济“双循环”高度相似,背后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般逻辑,以及全球格局迭代的周期规律。
如果说,过去数十年的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那么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将促使我们更多反思国内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倒逼国内改革加速。
参考资料:
[1].秦朔朋友圈,秦朔:双循环的真义;
[2].光远看经济,马光远:“双循环”果然是高层下的一盘大棋;
[3].新华网思客,为什么说此刻提出“双循环”格外重要?
[4].新华网,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中国谋划新发展格局有何深意?
[5].FT中文网,“双循环”的演进之路:2020与1913
排版 | 张溪冉
审校 | 叶开甫 轮值主编 | 叶正新
文章很好,打赏犒劳作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