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对我国产业链影响的全景透析
中国丝路通,是全球第一家基于微信系统的大型投融资并购项目交流平台,它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发布与搜索功能、强大的会员通讯录功能,解决了留项目——项目信息驻留问题,留人——群友流动性大问题。
文章研究指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下降,而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在上升,这突显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位置,优势集中体现在中下游制造领域。文章在特定假设下,通过对全球投入产出表的测算来估计海外疫情对中国产出的影响,预计将拖累中国单季工业增加值约2个百分点。文章同时估算了与全球产业链联系相对紧密的十大产业所受的影响。
近期我国新冠疫情显著好转,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但接踵而来的是海外疫情的加速蔓延与发酵,这对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网格核心的中国,或将使其国民经济和各行业生产经营遭受“二次伤害”。
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位置
产业链是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基于专业分工和供需关系形成的生产和销售动态网络,在全球一体化中逐渐发挥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规模效应等优势。
(一)“中国式”飞跃:从全球产业链的配角到主角
从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融合的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70年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不参与国际分工。
第二阶段:(1)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成为重要出口国。从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加值/附加值分布,即产业链所隐含的价值链角度分析,据“微笑曲线”原理,越在产业链两端,附加值越高。改革开放期间的中国亦如此,处在以加工组装为主的微笑曲线中间环节,贸易增加值较低。(2)2001年中国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中国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逐渐发展为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贸易总额和贸易差额出现显著增长,外需一度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图1 “微笑曲线”描绘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增值部分
数据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二)多角度量化中国在全球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已成为全球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支点,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超过220种的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18年中国已成为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图2 中国出口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
图3 中国进口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Wind,中信证券研究部
笔者尝试用更多指标描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一是外贸结构显著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我国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伴随产业结构转型和向全球产业链更高端环节转变,中国产成品出口和进口占比由加入WTO期间的50%和40%逐渐上升,目前已超过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外贸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是从全球视角看,我国出口占全球出口贸易额比重从2000年的3.9%上升至2014年的12.3%,从结构组成看,同期显著上升的有化学制品、办公及通讯设备、自动化产品、纺织和服装。
三是从全球和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性角度看,据麦肯锡“MGI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显示,世界对中国经济依存指数从2000年的0.4增至2017年的1.2,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0.9,到2017年下滑至0.6。
图4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相互依存度系数变化
数据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信证券研究部
二、海外疫情对国内工业生产的影响逻辑和测算
(一)海外疫情冲击的两个逻辑链条
全球疫情形势严峻且预计将继续发酵。疫情冲击欧美主要经济体,经全球产业链对我国外贸和生产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目前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前十大国家2018年GDP在全球总产值中占比达29.3%,贸易总额全球占比达37.2%。2019年我国对上述疫情国出口和进口总额分别占我国对外出口和进口总值的34%和26%,我国还是韩国、伊朗和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海外疫情加重料将通过出口和进口两个链条影响我国产业链。中国国内疫情好转有助于重启国内生产,但全球产业链既有结构稳定且成熟,仅产业链上单一环节的恢复难以完成生产闭环。海外疫情爆发使得外需被动萎缩,疫情国对我国中间品和最终品的需求减少,同时我国难以通过进口获得中间品完成生产。海外疫情的进口和出口影响两个链条相互交织,或出现负反馈的螺旋式上升,继而冲击全球生产供需格局。
链条一:外需被动萎缩导致我国出口受限。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国,疫情下严格的管控措施被动削弱了我国海外出口需求。从上述主要疫情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分类评估疫情影响,2019年其对我国进口总额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为34%,美国和韩国占比最高。从进口项目分类看,除伊朗和英国外,“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件”和“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是占比最大的两个分项(均超过10%),其中韩国从我国进口电机电气类产品的金额占其总进口额的33%。
据国际投入产出表测算(该数据更能反映出两国间因真实需求而发生的贸易往来关系)疫情国生产消耗来自于我国的中间品占中国总产出的比重(伊朗数据不可得),结果显示,除伊朗外的9个主要疫情国中,占国内对应行业总产出比重最高的是家具及其他制造,占比为5.51%,其次为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产品,占比为5.43%。鉴于最高占比仅为5.5%左右,故即使疫情继续蔓延,对中国生产出口中间品的行业造成的影响可能也是相对有限的。
图5 根据全球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海外主要疫情国生产消耗的来自我国的中间品占我国总产出的比量
数据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
链条二:海外供给下降冲击国内生产。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但货物进口贸易中加工贸易仍占比约40%,需要进口中间品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疫情导致海外国家生产受限,中间品进口影响我国生产。从外贸角度看,占我国进口比重最大的疫情国为韩国(8.36%)和美国(5.91%);从进口行业分类看,我国从疫情国进口金额占总进口额比重排序依次为“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车辆及其零附件”和“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同样采用国际投入产出表测算我国生产消耗来自于疫情国的中间品占中国投入的比重,结果显示,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产品从上述9国进口到我国作为中间消耗品的占比最高(3%),其次为其他交通工具(2.1%)。
图6 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的我国生产消耗的来自海外主要疫情国的中间品占我国总投入的比量
注:主要疫情国指除伊朗外的前九大疫情国
数据来源:WIOD,中信证券研究部
(二)底线思维下,冲击对国内外贸和生产的定性和定量推演
前文仅聚焦9个疫情最严重国家对我国的影响,短期内全球疫情料难以看到拐点,故有必要以全球视角、采用底线思维方式估算对我国生产和外贸的最大可能冲击。不考虑疫情下供给减少导致的价格上升,仅考虑产值变化,据投入产出表测算出海外对中国总产出的依赖和消耗程度,在某行业产值与行业增加值率下降比例相同的假定下,可大致推算出疫情的不同影响链条对国内第二产业行业增加值的最大影响程度。
链条一情境1.外需部分减少(国内出口中间品为0):海外国家生产中断,从我国进口的中间消耗品为0,但进口最终消费品不受影响。从表1可见,我国各行业总产出中,被海外国家作为中间品使用占比最大的依次为机电产品(14.4%)、家具(11.4%)和电器设备(10.1%),据线性同比例假定,此情境下,第二产业各行业全年出口规模和生产量的变化区间为下降0.2%(电热燃气)~14.4%(机电产品)。
链条一情境2.外需全面消失(国内出口中间品和消费品均为0):海外疫情国从我国进口的中间品和最终品均为0。据投入产出的重构结果(表1),不管是中间品还是消费品,机电产品、家具、电器设备和纺织服装始终是海外国家对我国依赖较强的大类产品。特别是家具行业,中国总产出的53%都被海外用做中间品或最终消费品,机电产品占比为35%,纺织占23%。
链条二情境1.内部供给短缺(国内进口中间品为0):海外国家向我国出口中间品为0。海外疫情影响我国产业链的另一条路径是冲击我国海外中间品进口。假定进口海外中间品减少导致国内生产总投入的减少,总产出出现同比例减少,以便测算产值增加值。从图12可知,我国进口中间品占国内总投入比重最大的行业为焦炭及石油加工业(14.6%),其次为机电产品(13.2%)。
图7 全球角度下,我国进口海外国家中间品占我国总投入的比量(%)
数据来源:WIOD,中信证券研究部
在静态底线假设下,预计疫情经全球产业链对我国单季工业增加值的拖累不会超过3个百分点(不考虑产业间的联动形成的放大效应)。假定产出减少比例与对应行业增加值的变动相同,且年内四个季度下降比重相同,分别采用算术平均和以国内产出为权重计算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前述3种情境下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二产业增加值将在不同假设情况下分别减少1.2%(国内出口中间品为0,算术平均)、1.1%(国内出口中间品为0,加权平均)、2.6%(国内出口中间品和消费品均为0,算术平均)、2.4%(国内出口中间品和消费品均为0,加权平均)、1.3%(国内进口中间品为0,算术平均)和1.4%(国内进口中间品为0,加权平均)。需指出的是,上述测算仅聚焦于单一链条,即从外贸部门影响到国内生产部门,然而实际情况要相对复杂,国内上下游产业和产业间会产生协同效应,放大这种单一效应。
(三)产业链环节迁移会加速进行吗?
虽然迹象表明,中国部分产业正实际转移至全球其他地区,但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是长期供需市场化匹配的结果,笔者认为,此次疫情并不会作为产业转移的加速因子。
发生产业转移一般基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生产成本。中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一些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的内部转移,而非大规模向海外转移,全球产业链的既有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二是产业链外部冲击的长期化可能推动产业链转移,如两国发生潜在长期化的贸易摩擦。2019年,产业链转移或因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化预期加速。三是市场需求变化诱发产业转移。市场规模的扩大会诱发产业链上其他环节向本土市场梯度转移,对于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国家(如中国)而言,这一诱发作用体现为由低到高的梯度转移,从而有利于承接国在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
总体而言,虽然不能否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其他相关因素已经使得产业链环节双向转移启动,但此次疫情并不符合上述三个推动产业转移的因素特点,因此短期产业转移加速的可能性较小。
三、与全球产业链联系相对紧密的十大产业所受影响研判
从产业维度看,预计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短期需求冲击程度大于供给。在假定的海外疫情演进下(以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到达顶点所用天数为标准,乐观:14-20天;中性:1.5-2个月;悲观:2-4个月),笔者选取了与全球产业链联系相对紧密的十大产业进行分析,其中疫情对产业冲击较大的有电子(半导体)、计算机、机械(零部件、机器人等)、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锂电设备),冲击相对有限或间接的产业为家电、通信、石油石化、有色金属与新材料。
1.电子:消费电子出口减弱,半导体进口或受阻。2.计算机:一季度营收在全年占比低,据复工进度,高景气领域可期。3.机械:需求短期延迟,中期龙头前景依旧。4.汽车及零部件:短期显著影响行业出口,长期还看市场份额。5.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影响有限,锂电材料影响显著。6.通信:受华为、中兴海外业务传导压力,但总体占比不高、影响可控。7.家电:订单短暂承压,长期利好份额继续集中。8.石油石化:疫情冲击短期需求,静待下半年企稳回升。9.有色金属:疫情与油价冲击下,价格贴近成本运行。10.新材料:全球疫情或加速国产替代,国内行业增速有望跑赢全球。
作者:诸建芳、刘博阳,中信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诸建芳系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很好,打赏犒劳作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