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央企业跨国指数之管见
中国丝路通,是全球第一家基于微信系统的大型投融资并购项目交流平台,它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发布与搜索功能、强大的会员通讯录功能,解决了留项目——项目信息驻留问题,留人——群友流动性大问题。
作者:徐进
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国际化经营水平,是央企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必然趋势与战略选择。目前,央企国际化水平总体较低,与国际上龙头企业相比差距明显,必须下大力推动国际化发展,当好“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
央企的跨国指数总体偏低
央企作为“共和国长子”,不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骨干和重要支柱,而且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锋力量。但与国内业务相比,国际化仍是大多数央企“短板”,虽然一些央企“走出去”时间并不晚,但目前主要业务仍停留在贸易、资源、工程等相对比较低端的业务领域,投融资、并购重组、总集成项目等高端经营业务涉足不多,境外经营能力普遍不高,国际化程度总体偏低,同国外同行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2019年9月1日发布的“2019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分布情况,2019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5.96%,比2018年的15.80%提高了0.16个百分点,入围门槛(海外营业收入)也由72.22亿元提升到98.58亿元,增长36.50%,是历年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然而这一指标数值远落后于世界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水平(2019世界100大跨国公司平均水平为58.07%,比2018年下降了3.84个百分点)。
另外,在2019年7月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除了中国大陆企业之外,几乎其他所有企业的跨国指数都在50%以上,而上榜的116家中国大陆企业中除联想集团、中国化工、中远集团等少数几家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指数没有达到50%,有的甚至还不到10%,这表明当前我国大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还很低,仍处于刚起步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2019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榜单上,央企共有38家,占比近四成,与2018年上榜数量持平,排名前10位中有7位属于央企,表明央企在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38家央企的平均海外资产、海外收入、海外员工分别达到9776442万元、6511426万元、14160人,同上一年度相比分别增长了8.87%、
6.11%、5.99%(见下页图)。而在这38家央企中,跨国指数排名最高的是中国化工和中国远洋,其跨国指数分别为51.99%、50.41%,虽都超过50%,但仍没有达到世界100大跨国公司跨国指数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38家央企跨国指数的平均值仅为14.06%,不仅与世界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值相距甚远,而且低于同期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值,甚至比2018年上榜的央企跨国指数15.54%还下降了1.48%,表明央企的国际化程度总体相对不高,甚至有些退步,跨国经营仍然任重而道远。总的来看,近年来尽管央企“走出去”步伐加快,跨国经营业务进步突出,成绩有目共睹,在部分行业或个别领域已初具全球竞争力,但在不少领域与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上升空间依旧巨大,特别是在更好地利用全球的资源、市场、规则、技术,实现自身的持续提升与发展壮大等方面,同国外优秀的跨国公司相比仍存在霄壤之别。
跨国指数是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标尺
跨国指数是反映企业境外经营活动的经济强度和境外业务在整体业务中地位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和体现企业跨国经营程度的标杆。目前较为权威的是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UNCTAD)每年对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进行国外总资产与跨国指数排序,其评价体系主要由三个指标构成,即国外资产对公司总资产的百分比,国外销售对公司总销售的百分比,国外雇员人数对公司雇员总人数的百分比,具体计算公式是:跨国化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总雇员数)/3×100%。跨国指数用来综合反映与评价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即一个企业的跨国化指数越高,其国际化程度就相应越高。目前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跨国指数大多集中在30%-6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中国企业联合会自2011年伊始,参照国际上通行做法,采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的计算方法得出并首次发布“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跨国指数”后,至今已连续9年发布了该指标指数(详见下表)。
从统计情况来看,中国100大跨国公司跨国经营能力是逐年升高的,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业务水平越来越强大;其中央企跨国经营指数在2019年前呈现前低后高,且与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指数差距逐年收窄的态势,表明央企“走出去”的步伐在2019年之前要快于非央企。需要说明的是,跨国指数只是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相对指标,并不是一个绝对指标,因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要受到企业“走出去”产生的背景、成长历史、品牌国际知名度、所在国市场大小、境外业务发展定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另外要说明的是,跨国指数通过数学计算从定量角度反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这种衡量方式的优点是计算方法方便、过程简洁明了、结果易于量化;其缺点也很明显,即难以科学、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跨国经营的实际状况。因为企业国际化的深度与强度不仅反映在具体的经济指标的变化上,还必然表现在相应的国际化组织管理模式、国际市场影响力、员工国际思维能力等方面。因此,在评价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水平时,通常使用的最为普遍的标准至少应由两大指标体系构成:一是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即境外经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境外营业额指数(境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比例)、境外采购与生产指数(境外采购额与生产额占总采购额与生产额的比例)、境外直接投资指数(境外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例)、境外技术转让指数(境外技术贸易额占总技术贸易额的比例)等指标;二是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即管理职能的国际化发展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跨国公司战略与决策的协调力、当地市场的适应力、聘用外籍管理人员的状况、财务管理上的控制力、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等内容。
提高央企跨国指数的主要途径
一、搭建全球资源整合平台
央企要放眼世界、面向全球,结合自身的产业定位和竞争优势,将自己全面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大循环之中,全力打造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全球产业价值链或者全球产业生态系统:在资源要素配置上,尽可能实现资本、技术、人才、设备、原材料与燃料、市场、信息的全球范围获取与调配;在产业形态布局上,逐渐形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在内的产业链在全球布局;在区域市场定位上,重点瞄准一个或几个跨区域合作市场,围绕产业链的某个或几个环节积极打造产业簇群,形成超越国家地理界限的全球产业系统,争取做全球资源整合方面的龙头企业。
二、不断壮大境外经营规模
跨国指数作为综合评价跨国程度的标杆,主要体现在境外资产、境外收入、境外人数三大指标上,由此可见境外经营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跨国指数的高低。只有境外经营规模做上去了,境外的资产、收入、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相应增大了,企业跨国指数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譬如,中国化工近两年的跨国指数之所以能在央企中独占鳌头,就是因为其在2017年以430亿美元收购了瑞士先正达公司94.7%的股份。该公司作为一家具有259年历史的百年老店,是全球第一大农药、第三大种子的高科技公司,2018年销售额达135亿美元,净利润14.38亿美元,农药和种子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和8%左右。而且,中国化工自2006年以来还先后收购了法、英、德、意、以色列等国的9家企业,总体上来看,无论境外资产、收入还是从业人数的占比,在央企中排名都非常靠前。
三、全面提升国际经营能力
虽然近几年央企的国际化发展迈入快车道,但由于受到政治歧视、贸易保护等种种壁垒的影响,央企境外投资与经营活动频频受阻,境外业务运作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央企在“走出去”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全面了解全球化的经营环境,加强对所在国的政策和法律研究,做好国别风险评估,强化与当地企业、社区的合作,稳步推行本土化经营,真正实现人才、生产、市场和服务的“就地取材”,顺应所在国的风土人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负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形象,赢得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的尊重信任,切实降低所在国对外国资本的抵触心理和政策限制,实现与当地经济的真正融合,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绩效。
四、构建科学跨国管控体系
国际化经营需要国际化管控模式。央企要以全球化的视角,遵循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和不同文化差异、管理理念的要求,大力推行管理架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管理组织机构、协调配合机制和后台支撑体系,构筑立体多元、由点及面的全球风险管控机制,培育基于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产业链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经营管理理念,确保国际业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譬如,中国能建紧扣国际优先发展战略目标,全面推行文化对接、市场对接、管理对接、规则对接、人才对接“五个对接”活动,不断创新国际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促进了自身国际经营管理水平质的飞跃。
五、切实加大研发创新力度
近几年央企的研发费用和研发投入强度虽在逐年提高,但研发投入不足仍是“软肋”。根据专业机构测算,当企业研发强度达到2%时只能够勉强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才具备市场竞争力。而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的研发强度在1%左右,超过半数央企的研发强度还不到1%,与世界先进企业差距较大。央企必须加大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瞄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加强技术创新政策的引导,加紧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快技术人才的引进,本着“构思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创新思路,集中有限财力、人力,下大力做好对行业发展和企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基础性、应用型的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尽快缩小与国际同行在技术创新上的差距。
(作者系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文章很好,打赏犒劳作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