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 | 疫情敲响了警钟:中国如何应对“逆全球化”风险【走出去智库】

中国丝路通,是全球第一家基于微信系统的大型投融资并购项目交流平台,它提供了强大的项目发布与搜索功能、强大的会员通讯录功能,解决了留项目——项目信息驻留问题,留人——群友流动性大问题。

随着新冠疫情蔓延导致各国迫不得已暂时“封国”,引发全球贸易接近停摆,民众生产生活处于停滞状态,由此关于“逆全球化”和中美“脱钩”的讨论也愈演愈烈,可以说疫情进一步加速了逆全球化思潮的泛起。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逆全球化思潮其实在疫情发生前就逐渐盛行,只不过疫情进一步加剧了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主张,这对全球价值链的合作构成重大挑战。此次疫情确实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需高度警惕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的风险。
中国如何应对“逆全球化”风险?走出去智库(CGGT)推出新一期《美国观察》,由孔闻峥在美国为您提供前沿的资讯分析。
要 点
CGGT,CHINA GOING GLOBAL THINKTANK
1、此次疫情的到来,恰逢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声音逐渐加大的时刻,疫情一方面在客观上阻断了人员、商品的跨境流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行业的供应链在高度全球化后变得尤为脆弱的问题。
2、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全球价值链的成长就已经趋于平缓了,其背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整体低迷。
3、疫情并不会让世界彻底地“逆全球化”,而是将促使各个国家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
但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全球价值链的成长就已经趋于平缓了,其背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整体低迷,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缺乏经贸及投资政策的改革,以及缺乏可以带来重大利好的贸易政策。与此同时,国家间持续性的贸易摩擦造成的不确定性、参与全球价值链产生的效益未能在国家之间均衡分配、以及环境成本的不断上升也阻碍了全球价值链的继续发展。
△WTO的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2008年后不断走高,且在2019年下半年达到新的峰值,这影响了很多企业的投资决定。
与之相应的,全球贸易在2008年遭受严重打击后,也一直未能重振其发展势头。从世界银行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货物及服务业出口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2011年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后就陷入了停滞状态,去年随着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持续发酵,全球贸易形势更是低迷,全球贸易额增速显著下滑,且如果两国贸易问题无法解决,低迷的局势还将延续。
与此同时,鼓吹“美国优先”的特朗普为首的各国右翼政客逐渐受到欢迎,2016年英国在全民公投后决定脱欧等事件,也证明了全球化的不受欢迎与民族主义倾向的抬头。2008年金融危机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全球化是造成全球性危机的推手;而社会中的不平等——无论是国家与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还是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均衡,也被认为与全球化有关:全球化令大型跨国公司不断获利,却造成了一些国家工人失业、劳动力被压榨。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对全球化持不赞成态度的特朗普会受到欢迎。他在上台后,先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气候协定等区域性或全球性组织,美国政府内部退出WTO的呼声不断,多次有针对性地提升关税、对投资进行限制,并与中国等国家进行贸易摩擦。虽然这些举动遭到了不少专家的批评,但始终未对特朗普的支持率造成太大的影响,足见美国有相当部分的选民支持这些保护性的措施。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等竞选口号始终受到拥护,表明在疫情来临之前,全球化就已经面临着相当大的危机。
面对新冠病毒疫情,许多国家出台的政策可以说是更加符合逆全球化的趋势:更强的边境管制措施,更严格的移民政策,更多的贸易限制。出于对本国生产能力的担心,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限制了本国医疗器械等产品的出口;疫情也让一些国家意识到本国的一些行业对全球供应链、特别是中国的依赖。
如在医疗方面,美国消费者生产医疗原料的工厂中,仅有不到30%位于美国本土,具体到抗病毒药物则比例更低。此次疫情美国在必需品的供应链上,中国尤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占到美国处方药市场绝大多数的仿制药到热感摄像机、甚至于食品,中国制造都是美国市场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更不用提在中国建厂、从事生产的大批美国公司,他们仍然比较适应中国的劳动力和生产体系,但在此次疫情初期,中国尚未复产复工时,苹果等一些企业的供应链就因此而受到了影响。
认识到全球供应链的脆弱后,希望本国获得更多独立性的观点在全球越发受欢迎,承担了全球最多制造的中国也因此频繁被提及。原本就同中国处于贸易摩擦状态、拥有大批对华鹰派的美国尤其走在最前面,特朗普政府不断表达出希望将供应链移出中国的想法。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务院、商务部等多个部门都在积极寻求吸引公司将采购渠道和生产移出中国的办法,包括提供税收优惠、提供回流美国的财政补贴等方案。
从公司出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量,不难想象更多公司将选择增加新的供应商、扩大仓储、建设多渠道的分销体系等方法。沃顿商学院的一篇分析认为,疫情会使公司更愿意考虑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中,以至于更多考虑本土化采购和生产,这与美国政府的计划也正相呼应。
同时,一些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等,近期也表达过“疫情会改变全球化的性质”、希望提升本国“经济主权”等声音。因此,疫情对全球化的打击几成定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化贸易即使继续存在,或许也将采取不同的方式。本土化生产及区域化生产或许将更受到欢迎,相应的比起全球性的经贸组织,双边、多边、区域性的经贸关系将承担起更重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中国已经在通过产业升级等方式为自己脱离“世界制造中心”的称号做准备,但疫情无疑将加快这个进程。
以美国来说,如果特朗普获得连任,美国势必将进一步离开全球性的贸易体系,退出WTO也极可能将继续成为重要的议题。相对而言,特朗普政府将谋求与其他国家的双边或者多边贸易协定,以保证本国供应链可以尽可能地摆脱对中国的需求并正常运转。事实上,在此前的采访中,特朗普政府透露出与澳大利亚、印度、日本、新西兰等国正处于沟通状态。
即使特朗普输掉大选、民主党人拜登获得连任,美国或许也不会采取极端的手段(如退出WTO),但会谋求WTO改革、并更紧密地联系除中国外的其他盟友,并推进以美国为首的多边贸易体系的建立。
但是在贸易之外的领域,全球性合作可能会继续进行,例如近在眼前的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和帮助困难国家挺过疫情的冲击,以及对人类发展进程意义重大的科技研发和管控。本周,路透社援引内部人士的报道,称美国商务部正在拟定新的规则,允许美国公司同华为共同为5G设置标准。虽然美国对中国科技仍存在极大的顾虑,但在为新技术设定标准方面,美国仍希望有自己的位置。
毫无疑问,全球化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经过历史的验证也有极大的劣势。因此,疫情并不会让世界彻底地“逆全球化”,而是将促使各个国家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全球供应链将变得更加“去中心化”、更加复杂,各个国家在贸易之外也需要寻找其他的目标来支撑更多合作的进行。
资料来源
走出去智库(CGGT)合作伙伴——财新EMIS数据库(原欧洲货币旗下),皮尤研究中心,布鲁金斯研究所,金融时报,路透社,CNN,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
作者简介
NANCY KONG(孔闻峥)
美国西北大学传媒学院硕士。本科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获得经济学和传媒学双学位,专司财经报道和经济研究,是走出去智库(CGGT)北美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
文章很好,打赏犒劳作者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