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逆风前行、韧性十足。中央企业坚持开放合作,勇当“一带一路”建设主力军,持续拓展书写新故事,为更好造福各国人民贡献央企力量,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信心和力量,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今天,小新为您分享《国资报告》原创报道《央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总结央企“一带一路”实践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浪潮。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致使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投资持续低迷。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增长动能不足的阴霾中,“一带一路”为全球带来增长亮色。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3.4%,高于同期外贸整体增速0.7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4.2%,占同期总额的18.4%。中欧班列快速发展,中巴经济走廊高质量运行,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雅万高铁、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如期推进,带动沿线经济生态迸发生机。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逆风前行、韧性十足。勇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主力军,中央企业已经深度融入开放包容的发展浪潮中,成为“一带一路”逆风前行的推动者、引领者。疫情发生以来,中央企业积极应对挑战、危中寻机,通过架起新支点、奏响最强音、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持续走深走实。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危机。只有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贸易往来和经济复苏才有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医疗健康领域的中央企业积极投身这场公共卫生保卫战中,围绕包括疫苗研制、生产供应,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药品生产等展开深入合作,为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新路径,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添新动能。2021年4月26日,在白俄罗斯明斯克机场附近的中白工业园内,员工正在接种由国药集团研制、生产的新冠灭活疫苗。这里,只是国药集团服务全球抗疫的一个缩影。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全球首家投入新冠疫苗研发的企业,国药集团向国内外供应新冠灭活疫苗已达25亿剂次。为确保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截至2021年底,国药集团向全球供应超过10亿剂,其中向疫情严重的不发达国家提供无偿援助占据一半以上。“真正把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我们做到了!”国药集团副总经理石晟怡表示。疫情全球蔓延,医疗防疫物资不可或缺。抗疫紧要关头,墨西哥向通用技术集团所属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医药)采购的约10吨共1184箱的手套和KN95口罩搭乘“和平使者”的波音787-7飞机,驶向战疫一线缓解燃眉之急。疫情全球蔓延,医疗防疫物资不可或缺。天津中远海运空运公司为运往法国防疫物资提供了优质高效的装机方案设计、地面操作和报关服务
担当大国使命,助力全球抗疫,中央企业在进行疫苗合作和诊断试剂、医疗设备合作的同时与沿线国家加深了情谊,也看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升健康基础设施的强劲需求。从产品输出到服务输出、资本合作、标准对接,健康丝绸之路的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在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国药集团在缅甸开展的杜庆芝医院改扩建项目和那茂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借助集团全产业链优势,以最短的时间、最严的标准完成建设任务和物资供应、安装,提高公共卫生发展水平,增进两国人民深厚情谊。在健康实业基地打造方面,国药集团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设立制药企业。以马来西亚众花南药有限公司为例,企业积极拓展大健康产业,成功并购马来西亚燕窝行业领导者——天马燕窝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利用马来西亚、东南亚乃至非洲药材资源,产品供应东南亚市场,促进了当地中药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提升了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通用技术集团积极推进中药成分分子化,从而把中医药故事变成国际标准版本。善用危中之机,中央企业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大平台将中国理念、技术和标准带入内需强劲的“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中去,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中国的地缘战略合作和全球领导力加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疫情之下,实现绿色转型被视作拉动经济持续复苏的新增长点。“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中央企业加紧绿色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拓展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金融业务布局。“一带一路”绿色效应持续显现。
能源合作始终是中国企业“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关键所在。面对沿线各国广袤的能源市场和资源优势,央企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用绿色能源点亮“一带一路”。作为中国较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中国电建依托自身覆盖水电、风电、光伏、火电、电网等电力行业规划、设计、建设、投资和运营全产业链优势,不断扩大绿色能源版图。从巴基斯坦大沃风电项目到越南油汀光伏项目,中国电建海外新能源项目乘着“一带一路”绿色转型东风逆势而上。2020年,中国电建海外新能源市场新签合同金额同比增长65.95%,为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给出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电建答案”。2020年9月,中国企业海外投建单机容量最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电机组——爪哇7号工程2号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行,创下多个百万千瓦级火电机组“世界之最”;2021年1月,国机集团所属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克服疫情重重挑战,成功实现肯尼亚基佩托风电项目并向业主移交,赢得了业主及肯尼亚电力公司的一致好评和赞誉……“一带一路”上,央企凭借一个个绿色能源项目,一项项清洁能源科技创新,与沿线国家一道实现绿色共享、互利共赢。基础设施建设为畅通“一带一路”贸易提供了强有力的“硬联通”。规划建设,绿色先行。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中央企业加速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演进,打通了一条条绿色发展大动脉。中国中铁二局集团等企业严格坚持中国生态标准建成中老铁路,中交集团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先后实施了“渔民生计改善计划”“民族团结环岛接力行”“科伦坡美丽海滩计划”等多项公益活动,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推动斯里兰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绿色发展需要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为沿线国家提供经济复苏和绿色转型所需资金,实现绿色可持续复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绿色金融合作,央企快步前行,精准聚焦。2021年11月,中国宝武联合全球钢铁业及生态圈伙伴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同时设立了低碳冶金创新基金,每年出资不少于3500万元,用于资助低碳冶金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的研发,以科技创新推动钢铁行业实现低碳转型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对紧迫而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推动经济转型的现实选择,各方要积极开展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用环境更友好的标准,提高绿色精准力,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在2021年“一带一路”贸易投资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各国经济接连停摆。危机之下,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得益于海底电缆、5G通信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丝路”已成为合作的重点。从“数字中国”走向“数字丝路”,沿线各国疫后经济复苏的强烈诉求为国有企业数字产业“出海”开启了一扇机遇之门。在5G新基建、公共服务和数字电商等众多新空间、新领域,迸发、释放出了产业合作的充沛活力。地处中国—东盟合作前沿和重要战略高地的广西,凭借海陆兼备的独特区位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把握这一区位优势,2020年以来,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中国移动(广西)数据中心等4个超大型数据中心相继在广西南宁开工建设,一座面向东盟以及“一带一路”参与地区和国家的丝绸之路算力服务输出地正在拔地而起。有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技术支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升级。在沙特,国家电网公司所属中国电力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实施完成了500万只智能电表安装任务,实现了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业务首次大规模进入海外市场。项目实施有助于带动国产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预计带动中国技术和设备物资出口超20亿元人民币,促进两国能源合作互利互通。战疫情,稳经济。在全球合作抗疫背景下,发展网络通信产业提升公共治理水平,助力复工复产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的目标和诉求。中国电科在向全球用户分享发展网信事业的电科方案同时,全面统筹开展“一国一策”“一品一案”,推动多个重大项目签约生效。如在巴基斯坦,承建的国家电子联合体项目,大幅提升了巴基斯坦的电子信息化水平;又如在斯里兰卡,承建13家医院项目,改善了当地80%地区级医院的医疗条件,提升了斯里兰卡医疗服务产业规模和质量,还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中国电科在安防、交通、司法、能源、教育、金融等多领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化建设。疫情催生出了“云经济”“无接触式购物”的庞大需求,中国“丝路电商”伙伴国朋友圈越来越大。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石化易派客、中国建材易单网、中国宝武欧冶云商等工业电商平台,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优势,加快拓展全球布局、创新合作模式,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集聚世界精品进入中国。以中国石化易派客为例,2020年易派客国际业务平台已与“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的125家供应商、154家采购商建立合作,“一带一路”沿线企业间的工业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55亿美元,占国际业务平台贸易总量的40.8%。搭建数字平台,拥抱数字经济。在全球抗疫的大环境下,数字“一带一路”通过重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共建共享数字“一带一路”新机遇,中央企业迈入了国际化经营快车道。受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遭遇重创。“稳链”“补链”“固链”“强链”,成为央企复工稳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支撑保障。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央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合作的价值和优势,通堵点、补短板,不断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塑。全球贸易受阻考验农产品供应链韧性。为平稳市场、保障供应,中粮集团首次以万吨轮进口俄罗斯大豆14857吨,以实际行动稳定全球供应链畅通。这也是中粮集团执行与俄农集团在2019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东方经济论坛上签署的合作备忘录项下的俄罗斯大豆进口项目之一。在全球重要粮食出口和内陆物流节点完善粮油糖棉乳等业务海外仓储、物流、加工布局……近年来,中粮集团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布局全球业务,已建立起链接东南亚、远东、南北美洲、澳大利亚、黑海等世界粮食核心产区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营网络、关键物流节点和贸易通道。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典型代表,国机集团涉外经营收入占比已超过企业总收入的60%。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国内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多的挑战,国机集团实现逆势突围正是得益于“固链强链”。国机集团旗下以供应链集成服务为主体的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推出“苏美达达天下”全球设备在线交易服务平台,融合“供应商圈、客户圈、金融圈、物流圈”4个生态圈,打造“进口装备淘宝”;打造出口品牌的同时,把适销国外产品和服务引入国内市场……一系列举措使其业绩逆市飘红,成为国机集团在应对疫情中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一带一路’是制造企业走出去最好的平台和机遇。”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张晓仑表示,国机集团将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聚焦主责主业,加大国内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上,一列列往来繁忙的中欧班列和一艘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成为沿线各国贸易合作持续深化的生动注脚。以畅通衔接的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央企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在合作新领域的持续拓展中书写新故事,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孕育新机遇。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下,央企“一带一路”实践收获了丰硕成果,积蓄了强劲能量。锚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图景,央企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作者:国资报告记者 王倩倩)